价值观与民族精神
基地简介
基地主要涉及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四个一级学科领域,基地建设以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依托单位。基地拥有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 个 (外国哲学),拥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2 个(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硕士点学科2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现有教授45人,副教授36人,讲师22人;其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4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1人。
建设目标
基地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复兴和软实力提升,未来十年内围绕"价值观与民族精神"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方法、范式方面实现创新,在调查的可信度和全面性方面、研究的深度和水平方面实现提升,在对问题的把握和解答方面增强科学性和前瞻性,使研究成果具有权威性和更大影响力,使基地成为国内权威性研究平台,产生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研究报告和理论著作,为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可靠、高水平的理论咨询和智力支撑。
建设内容
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是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深入研究重大时代课题,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综合实力,整合各学科现有资源基础,整体推进学科建设。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中共党史达到世界知名,哲学其余二级学科以及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一级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课程体系);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推出国内有影响力精品课程教材。引进或培养教育部长江学者2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2名;引进海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3-5名。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成为A&HCI期刊;在SSCI年均发表论文5篇;在CSSCI年均发表论文90篇;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形成基地与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稳定交流合作关系;举办5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完善研究生与海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机制,出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为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研究报告并产生较大影响,进一步提升创新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社会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