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与适应性进化机理
平台简介
本平台依托于生命科学学院,以生态学为基础,同时整合了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现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两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两个,北京市工程中心一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引智基地一个。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人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一个。
建设目标
通过长期建设,把生态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使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发表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论文20篇以上,获得国家专利10-15项;国家级奖励1项。建成1-2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创新研究团队和3-4支优秀的省部级创新研究团队,把“生物多样性维持与适应性进化分子机理科技创新平台”建成世界知名的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内容
- 学科建设:
拟建设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大学科群”,使生态学和细胞生物学学科达到世界知名,使生态学、生物学排名达到国内前十位。
- 科学研究:
(1)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2)濒危物种保育与行为生态适应;
(3)生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基础;
(4)细胞增殖调控分子机制;
(5)植物发育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 人才培养:
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与课程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提高研究生整体水平的同时,力争使4-5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 队伍建设:
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和优秀中青年骨干,预期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10人,建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创新团队1-2个,省部级研究团队3-4个。
-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至少10所国际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申请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2项;主办或承办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5-8次,每年邀请本领域国内和国际一流学术大师来访讲学20-30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1个。
- 社会服务:
在濒危物种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提供为政府采纳的咨询报告3-6份;在肿瘤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实现突破,为诊治重大疾病、提高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 研究平台建设:
建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遗传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计算分子生物学、细胞增殖与调控、基因工程药物、植物遗传发育等6个室内功能实验平台和1个濒危雉类繁育示范基地。使这些功能实验平台在建设期末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