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陈玲、吴立明课题组因工作需要,现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后人员4名。
一、招聘岗位
博士后
合作老师:
陈玲1996年北师大化学系硕士毕业,1999年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博士毕业。2000-2003年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博士后。2003“中科院百人计划”。2003-2014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4至今北师大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合成、性能及晶体生长工艺研究。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2016国家万人计划,2013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4福建省第一批“双百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卢嘉锡优秀导师等荣誉。培养的学生获得“泰山学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百人计划”等荣誉。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国家基金面上、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专项培育项目、参与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基金委创新团队骨干。担任2015中国材料大会分会主席之一。应邀担任美国化学会Inorg Chem (2014-2016)、J. Solid State Chem.编委(2012–)和英国皇家化学会Inorg Chem Front (2016-)杂志编委,应邀担任美国化学会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杂志topic editor。发表SCI期刊论文11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
吴立明1993,1996年北师大化学系本科,硕士毕业。1999年福州大学博士毕业。2000-2002年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所博士后、2002-2004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博士后。2004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2004-2014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课题组长。2014至今北师大化学院教授。2006福建省百千万人才。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5, 2010)。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2015至今)。系统开展固体半导体功能材料的理论和实验设计。基于第一性原理,利用量子化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晶体结构-性能关系,提出A离子化学裁剪等结构调控新策略及性能提升新方案;发现超低热导率、高ZT值新材料CAT,揭示其新颖的声子散射机制;提出构筑非中心对称晶体结构创新思路,获得能突破200 nm壁垒的首例非硼酸盐深紫外晶体BPOC。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培养的博士生获2013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培养的学生在浙大、中科院等高校获评教授等高级职称。主持和参与国家青年基金、国家基金面上、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参与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973项目。发表论著125篇,近5年全部论文他引1353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申请专利18项。编著书籍章节《固体材料电子结构的量子化学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向
非线性光学材料(含晶体生长)、热电材料(含器件集成)、无机固体功能材料、无机结构化学及固体理论化学。
三、岗位职责
(1)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按计划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
(2)根据创新研究需要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或其他科研项目,与合作教授共同承担重要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3)根据学院(系)和学科的安排,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任务。
四、任职条件:
(1)在境内外一流大学获得化学/材料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
(2)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职在校工作,不招收在职人员。
(3)近五年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出,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i) 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SCI期刊发表论文至少3篇。
ii) 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论文JACS,或Angew. Chem.相当或以上杂志至少1篇。
(4)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交流沟通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5)具有良好的英语写作和表达能力。
(6)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清晰的工作目标和规划。
五、聘用方式及薪酬待遇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后的工资待遇、户口、社会保险等,按照国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六、应聘程序
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按照个人申请、应聘资格审查、面试、体检和公示等环节,择优确定录用名单。
七、应聘所需提交材料及提交时间
(1)本人简历一份,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整理为一个PDF文件,文件命名为“**博士后应聘材料”。
(2)请在2017年8月4日前将电子版材料发送至陈玲老师邮箱:chenl@bnu.edu.cn,主题请注明“博士后应聘+姓名”;
(3)面试时间将电话通知。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电话: 010-62209380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陈玲、吴立明课题组
2017年5月4日